競爭力怎麼測?

 

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競爭力的歷史,誰的競爭力強,誰就能存活下來或是成為一方的霸主,於是人類對培育天才有著極大的崇景,不僅試著從生理角度研究天才的來源,也從測驗結果來篩選天才。

 

我的小學三年級同學暑假的時候,也被父母送進補習班接受所謂天才的訓練,大量填寫智力測驗式的考題來訓練,當我小學四年級時第一次在學校接受智力商數測驗時,我記得她果然是全班的數值最高者。不過小學畢業後,我們就失去聯絡了,說真的現在的我蠻想問問他,對於當初的訓練感受如何?

 

實際上「智商」這個名稱來自於1905年法國比內所設計的測驗,先找出各年齡層兒童的所知所能,依此設計可以客觀計分的題目。將測驗結果稱為「心智年齡」,原始目的在找出智能不足兒童,然後加以合適的教育,只是適用小孩子,而且是一種教育評估工具。

 

後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塔曼,將之改良成「史丹福比內測驗」,內容包括現代智力測驗中常見的語文、推理、邏輯、數字測驗等。適用於大人跟小孩,並將心智年齡換成一個明確的數字,稱為「智商」(IQ),就是將「心智年齡除以實際年齡,乘以100」。一般人都落在「100」左右,智商的數目多少,只是排名而已,智商140的人不等於是智商70的人的「兩倍」智力。

 

智力測驗種類繁多,但它只能測出「你已經知道的」技能或知識,無法測出一個人如何形成答案的「思考過程」;換句話說,智力測驗無法測出一個人學習或行程新觀念、新知識的能力。智力測驗高的人,只能說是他們知道的比較多。

 

智力測驗或許可以準確測出一個人在學校課業的表現,以及吸收知識的速度。但天才不僅單純吸收知識,吸收更多的東西,天才更有超過目前已知知識界線,創造出新東西的能力。

 

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「創造力激發訓練」一書中所提到,我們都知道苯環的分子結構的問題,就是由德國化學家凱庫里在火爐前打瞌睡,夢中看到原子鏈像蛇一樣動了起來,這條蛇後來用嘴咬住了自己的尾巴。凱庫里才猛然醒悟,發現苯環的結構是封閉式的。這樣的創新能力就不是智力測驗測的出來的。

 

藝術家莫札特、畢卡索、莫內、梵谷等人,也都不是智力測驗或是學校考試可以考出他們的能力來的。我們無法從筆試中測驗出誰是音樂神童?誰是繪畫神童?因為目前的測驗題目並沒有關於這部份的考題。

 

(本文作者:台灣學習力訓練師Monica胡雅茹,本文受國際法保護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智圖法國際講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