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透過三方式,提升閱讀能力

 

本來的雜誌標題是「畫線、筆記、便利貼,把書變成個人資產」,但我覺得太囉嗦了,不過這三個方式確實是好用的工具。

 

這篇文章有些觀念,跟我的著作《曼陀羅思考法》ㄧ書中的閱讀四大層次的觀念,不謀而合。如果沒有學過ESI心智圖、全腦速讀課程的人,可以參考一下這篇文章看看怎麼做囉~

 

有學過ESI心智圖課程、全腦速讀課程的人,就會發現很多的概念是共通的,看這篇文章就當作是複習觀念吧,但你們也會發現在課堂中用的方法比這篇文章講的方法更有效率!

 

────

「看過就忘記了,讀書有什麼用!」

「會念書也不一定比較會賺錢!」

 

《槓桿閱讀術》作者本田直之提醒,讀書就像投資股票、不動產一樣,是有機會獲得報酬的,只要你能夠把從書中獲得的知識,活用在商場上。他估算,讀書的槓桿效果高達100倍,一本1500日圓的書,將可以產生15萬日圓的利益。

 

與作者對話,積極發問與思考

 

《新‧知識生產術》作者勝間和代也把讀書視為投資,她認為,在資訊洪流中,對我們有幫助的頂多只有1%,但若能匯集起來,就能成為自己的內在資產,所以「淘金技術的熟練與否,應該會對淘金的效率造成很大的差異。

 

要嫻熟淘金的技術,也就是如何將資訊去蕪存菁,找出真正有用的1%勝間和代建議的做法之一,就是將閱讀視為與作者的對話:在閱讀時,想像作者的背景和訴求,用積極的態度了解作者的想法並發問。

 

《讀書力》作者齋藤孝則描述,每次讀書時,他都覺得好像作者正面對他,透過書本向他說明自己的心血結晶。

 

不過,正因為是與作者「對話」,而不是在聽作者「演講」,所以閱讀者並不需要照單全收,也可以抱著唱反調的想法,一邊讀一邊標出贊成和反對的部分;或是設身處地想,如果是我自己的話,我會怎麼做,並且迅速記下想出的點子;又或者是寫下與作者對話後的心得,才能讓書發揮對自己最大的幫助。

 

畫線、折角、註記,把書用到殘破不堪

 

一本經過畫線、折角、註記的書,就會變成專屬於讀者、獨一無二的書。自己留下痕跡的書讀起來卻格外親切。

 

本田直之主張,應該盡量把書用到殘破不堪。而且正因為每個人畫線註記的地方都不同,所以書對每個人的幫助也各異,才能成為個人的資產。

 

1.畫線、註記:閱讀時,在贊成處用自己的話解釋一次,反對處則寫下自己的論點;也可以畫下「了解和不懂記號」,在了解的地方反覆閱讀,不懂的地方再去查其他資料。

 

多數時候,一本書我們只會看一次,第二次看的時候,是為了找尋自己曾經畫下重點之處,若之前沒畫下重點,過了一陣子就會像沒讀過一樣。

 

2.折角、便利貼:主要是標記重要段落,所以遇到整頁都很有啟發、很有趣時,就可以在書頁上折角或貼便利貼。通常,一本書的折角或便利貼愈多,就表示這本書對你愈有啟發,書也會因此變厚,一眼就可以認出哪本書對自己最有用。

 

不過,為了不讓畫線、註記等工作擾亂了閱讀節奏,《閱讀力》作者奧野宣之提出「兩張書籤法」,建議將「閱讀」和「畫線」的工作分開來。閱讀時覺得不錯的段落,只要先折角,等讀到一個段落要休息時,夾入A書籤,標示閱讀進度。然後,趁休息的空檔,回到之前折角的地方畫線或做筆記。等到想要中斷畫線作業時,再夾入B書籤。

 

做筆記、寫心得,磨練原創的思考力

 

本田直之指出,「光是閱讀,充其量只是被動的行為,後續的筆記才是關鍵。

 

《自由書寫術》作者馬克‧李維(Mark Levy)也認為,閱讀是為了得到可行的概念,而要達成這個目的,最好的方法就是採取主動的書寫:試著將作者的觀念連結到自己的生活,就算不認同作者,也可以透過反駁,找到自己的論點。

 

所以,閱讀時,盡量利用書中的空白處,記下自己的看法:可以是你想要問作者的問題、你讀完特定段落後的心得;也可能是你摘錄的段落大意,甚至是你想要背誦的句子。

 

心得和想法的特色就是,它們不會一直留在腦海裡,不記下來就稍縱即逝。雖然如此,但最好還是等到書讀完過幾天再開始整理,才能更客觀地給予評價、去蕪存菁。

 

1.筆記的形式:在做讀書筆記時,最好簡單到只要填上日期、書名和作者,就可以開始。

 

著重在讓你有「恍然大悟」的部分,因為若是你贊同或了解的部分,其實不是新的見地;反之,能夠顛覆自己想法的文章,才更有摘錄的價值。

 

針對筆記的內容,奧野宣之自創「串燒式讀書筆記法」, 就像串燒以「蔥加肉」的排列方式,分別用記號區別「摘錄和心得」,兩者交互書寫,藉由引用書中的內容,加上自己的感想,將書中的資訊變成自己的知識。

 

另外,筆記也可以區分成「理解筆記」和「記憶筆記」:前者是針對某個知識體系做系統性的整理,是想要活用某方面知識的閱讀核心;後者則是想要背誦的筆記,碰到參考資料和名言錦句時,也可獨立出來,參考資料是平常業務上可能會用到的數據,佳言則要完整寫出出處和文句。

 

2.筆記的習慣:一旦養成了寫筆記的習慣,就會以寫筆記為前提來閱讀,在讀書的時候,思考什麼地方要記入筆記。這麼做也可以訓練自己找到重點,邊讀邊做記號、反覆閱讀直到理解內容為止。

 

從最基本的層次來說,光是思考要摘錄書的哪個部分,自己又有什麼新的解讀,就已經是書籍的活用區分他人和自己的想法,才能磨練原創的思考。

 

將筆記化為行動指南,連接書與現實

 

廣告大師詹姆斯‧韋伯‧楊(James Webb Young)曾說:「點子不過是既有元素的重新組合。」將過去留下的讀書筆記分門別類,需要的時候將相同主題的筆記拿出來瀏覽,將對激發創意有正面助益。

 

要達到這個成效,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上:就是將讀書筆記累積起來形成資料庫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筆記全部輸入電腦,上傳到部落格,利用部落格內建的搜尋引擎,就可以輕鬆找到之前的筆記內容。

 

而為了不讓書只是讀完就算了,而能確實從書中學到嶄新或有啟發性的概念和祕訣,建議可以進一步將閱讀筆記製作成「隨身攜帶的清單」,以便於反覆閱讀,將所學深入潛意識。這種做法就好像是在「書籍」與「現實」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,藉由反覆閱讀能夠實踐的內容或感想,將之融會貫通。你甚至製作一張行動的檢核表,再定期檢查新的行動或做法,是否已經養成習慣。(摘錄自《經理人月刊》20119月號採訪‧撰文 / 張玉琦)

 

 

ESI 廣翰思惟國際教育機構請見http://www.thinksmart.com.tw/index.php/zh_TW/frontend/courses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智圖法國際講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